兰州日报记者 华静 文/图猎股网
坐落黄河之畔的兰州石化,作为“一五”期间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炼化企业,在兴油强国道路上创下了骄人业绩。而公司石油化工首席专家王福善,正是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优秀代表。
王福善记录聚烯烃生产技术创新情况猎股网
王福善长期从事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炼化新技术的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完成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业现场试验等科技开发项目20余项,助力中国石油医用聚烯烃、车用聚丙烯、丁腈橡胶、碳五石油树脂等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0年来,他将心血倾注于实验室与巍峨炼塔之间,主持完成医用聚烯烃、车用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等多个重大科技专项的研发工作。他潜心钻研破解聚烯烃发展的密码,用半生证明,真正的科研力量始终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
“国内15万吨的医用聚烯烃需求全部依赖进口,一旦断供怎么办?”2006年,一位老专家的忧思深深触动了王福善。也正是这份紧迫感,让他毅然投身医用聚烯烃研发的漫长征程。
王福善第一时间便投入研究国内外在医用聚烯烃材料领域的相关情况。待思路成熟后猎股网,他将成果汇报给公司并得到全力支持。医用聚烯烃树脂要实现产业化应用,核心在于其高安全性,对洁净度要求极为严苛,远超食品包装材料。面对这一难题,王福善带着团队夜以继日深入研究。经历几次波折,几名年轻工程师有些气馁。王福善鼓励道:“你看这水,哪年冬天不结冰?可等到开春后照样奔腾!”科研这条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场靠信念走到底的长征。
医用聚烯烃研发,王福善团队一干就是8年。面对输液瓶微粒超标0.1微米即影响健康的严苛要求和毒理学指标有丝毫偏差便前功尽弃的风险,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家。
而更大的挑战在实验室之外,医用聚烯烃材料需国家审批,但当时相关标准体系一片空白。因此,王福善毅然带领团队开启标准建设的“长征”。历经22项毒理学研究、3000余次实验,2016年,这套体系成为行业准入标准,填补国内医药用聚烯烃安全性评价标准空白。如今兰州石化已开发生产出2类11种医用料,市场占有率超80%,其超洁净产品更成为中国石油闪亮的“国家名片”。
攻克医用料的同时,王福善从未停下创新脚步。2005年,“国产车一晒就出味,内饰一用就老化”的用户反馈深深刺痛了他。“中国车就得用上中国料!”王福善立下誓言,带领团队攻关,一干就是15年。他们剖析气味来源,连续攻克四重技术壁垒,最终打造出“三高二低”平台技术,成功推出系列高性能车用抗冲共聚聚丙烯产品。
面对国外“中国十年内搞不定茂金属聚乙烯”的断言,王福善团队仅用3年便实现技术突破,于2018年推动国内首套茂金属聚乙烯生产线成功投产。“唯有决心将一生奉献给技术探索,胸怀抱负、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能在科研征途摘取硕果。”王福善总以此勉励他的徒弟与后辈。在他的引领下,30名科研骨干成长起来,其中3人已晋升为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将创新火炬传递下去。
从填补国内医用聚烯烃空白猎股网,到支撑民族汽车工业的车用材料,再到突破封锁的茂金属技术——王福善30年的科研征途,闪耀着中国科研工作者最朴素的信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实验室建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人人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